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报告(2021-2022学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2-01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物理学科自1978年建立以来,近几年发展迅速。2016年,物理学科被选为“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并在同类高校中排名第一。2018年,物理学科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在2019年成功完成了首届招生工作。2021年,物理学科入选云南省物理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培育点,同时“人工微结构材料硕士生导师团队”获得省级立项建设。

目前,学院有研究生导师29人(其中13人为外聘),在校硕士研究生86人。2022年,有四位导师在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考评中获得优秀(校级),导师团队新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项目四项,新引进优秀博士1人。

自2018年以来,“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已经顺利通过验收,同时“杨海创新工作室”被批准成为“云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此外,“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也于2020年获批建设。另外,物理学专业在近四年的云南省本科综合评价中均被评为C级(排名第三),并于201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团队及平台的建设以及物理学专业的良好发展都为物理学科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内涵发展,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学院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物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人工微结构、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新能源材料、光学材料、统计物理、天体物理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总体表现为:

1.人工微结构材料、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研究方向属物理、材料、化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与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

2.在具有微纳结构的材料与器件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可分别实现物控声波等功能;

3.高性能计算平台为理论计算提供支持,为人工微结构材料、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研究、天体物理中的理论模拟和数据处理等提供可靠的数据。

物理一级学科下设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三个专业方向。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微结构材料中光、声传输和相互作用新规律、宇称和时间对称破缺的人工带隙材料中光和声的非对易传输问题、新能源器件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储能特性研究等。特色与优势在于:

1.通过两种不同谷界面态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展示谷界面态的声波分束和聚合现象,而且在实验中验证了谷界面态的多通道传输;

2.通过刻蚀的方法制备了三维硅空气电池阳极,其放电时间比平面硅片阳极显著增长;

3.制备的锗空气电池可实现连续放电2个月。

理论物理研究领域包括理论模拟人工微结构材料带隙、有机太阳薄膜材料的光电性质、人工微结构材料的量子输运、拓扑相变、天体物理中的流体动力学、多波段辐射及数据处理、经典和量子系统中拓扑的表征与调控。特色与优势在于:

1.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使得实验成本降低。通过计算,为人工微结构、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提供优化参数;

2.结合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开展数据处理和理论模拟;

3.利用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活性物质在合作效应中的拓扑不变量,以及其输运过程中的遍历性破缺问题;研究不同能带类型的拓扑半金属在热场、电磁场下的反常响应以及高维非 Hermite 系统的体边对应与拓扑相变。

光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光电材料的电子结构、光电磁性质;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的光电能谱;柔性η-CuPc纳米柱阵列有机薄膜太阳电池的光伏特性等。特色与优势在于:

1.突破了太阳能电池材料微观结构控制技术难点;

2.制备的铜酞菁染料太阳能电池具有高导电率、大界面面积;

3.发现铜酞菁染料纳米线结构是一种新的eta-CuPc相,由此调整了反铁磁耦合和增强光吸收谱。

(二)学科建设的成效

在2016年,物理学学科在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评选中脱颖而出(同类高校排名第一);2018年,我校成功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次年顺利完成了首届招生工作;2018年,“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材料科技创新团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20年,“杨海创新工作室”被批准成为“云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同年“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21年,我校物理学学科入选云南省物理学博士学位培育点,同年“人工微结构材料硕士生导师团队”获批立项建设(省级)。此外,研究生课程《高等光学》《群论》《计算物理》等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

关于首届2019级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共有15名研究生,目前已有12人就业,1人考取博士,还有2人正在延期毕业(准备考博)。在学期间,这些研究生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13篇,学术成果斐然。在就业方面,有1人考取公务员,2人进入高校,4人进入中学,1人进入教体局,1人进入县气象局,3人进入企业。总体来看,本届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较高,展现出了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物科学院不断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硕士生导师29人(含外聘13人)。此外,学院还有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委联系专家1人、云南省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以及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入选者5人、“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人才1人、“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为了进一步完善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计划,学院在学科平台建设、育人、引人、留人条件提升以及工作环境改善方面加大了力度。为此,学院邀请了包括1位院士、4位杰青、3位长江学者在内的共12位专家为博士点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并已经面试了16位优秀博士,与4位学科专家沟通商谈引进事宜,计划柔聘2位领域高水平专家。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立项13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24项、市厅级项目14项、南京大学国家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项目7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以及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类科学研究基金项目60余项。此外,学院还发表了学术论文3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PCI)论文150余篇,专利10余项。在科研成果方面,物科学院近年来不断取得新成果。2022年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文章19篇,其中SCI收录17篇,包括中科院一区2篇、二区8篇、三区3篇以及四区4篇。这些成果展示了学院在物理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水平。

此外,本学院也非常重视学术交流。2020年,我们主办了“云南省物理学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暨量子物理和统计物理学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等知名学者应邀参加。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世波也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2022年,我们成功承办了云南省物理学会2022年年会,1位教师、2位学生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此外,我们还邀请了9位领域专家来给师生做报告讲座,对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了深入指导。

学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仪器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平台,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1740余万元。此外,学院还拥有各类书籍一万余册,总价值30万余元。这些设备和资源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学院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活动。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导师团队已经承办了两期乡村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物理学科的培训任务,共计培训了20余名学员,他们分别来自安宁、文山、楚雄、德宏等地。通过送教下乡活动,我们指导了100余名乡村教师,为贫困乡村的“扶智”队伍建设贡献了我们的力量。在科学普及方面,我们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我们组成了一个由金国钧教授领导的专家团队,通过现场报告或视频报告的形式,先后六次为高校师生做了主题为“可畏的石墨烯”、“多视角下的凝聚态物理学”、“纳米-科学的前沿和技术的宠儿”、“漫谈大学生活和物理学的成就”、“从石墨烯到二维拓扑态”的报告。这些报告向广大师生展示了物理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新发展,其中“惟真·物理讲坛”系列讲课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我们邀请了5-6位领域专家进行系列讲课,主要针对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材料物理等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及基础重要知识及技能进行讲解,每个主题约10次课。目前,我们已经邀请了3位专家进行讲课,校内师生参加人数超过1500人次,效果良好。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

(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2021-2022学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招收第三届硕士研究生(2021级)共25人,其中2人是本校第一志愿考入,其余皆为调剂考生。生源来自国内11个省和直辖市,如图1所示,其中云南省内有9人,省外生源16人。

图1.物科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生源地分布

(二)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物科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共有26人,专业分布如下:凝聚态物理专业13人,光学专业7人,理论物理专业5人。男生占比72%,为18人;女生占比28%,为7人。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1998年左右。

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普通地方高校,其中5所学校的命名中包含“大学”,占比19.2%,1人来自985高校,显示出我院对考生有一定吸引力,考生对我院的认可度有所提高。在本科阶段,这些学生的主要所学专业包括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以及计算机、化学类专业,这与当前学科间相互交融的趋势相符合。具体专业分布如图2所示。

图2.物科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分布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举措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以适度增加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推动学科建设更上台阶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1、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组建高质量招生宣传队伍。学院组成由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生秘书、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招生宣传队伍,规模大、人员来源广泛。学院领导分别带队赴云南地州高校宣传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同时,学院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从学生视角对学校、学院的政策、校园学习生活经历等进一步分享,使宣传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学院从考生角度出发,寻找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整合宣传材料,有效展示学院的亮点、特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制作纸质宣传册、录制宣传视频、制作微信推送、宣传PPT、更新学院网站招生信息等方式,将图文影音资料融为一体,全方位呈现给招生对象。

2、挖掘本院优质生源。院内生源是学院招生工作的重点,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秘书、教学秘书等将学校、学院的研究生政策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谈话中,为其留院读研打下思想基础。针对大三学生举办研究生招生宣讲会,分别从学校、学院概况、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生奖助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详细介绍学院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坚定同学们报考本院研究生的信心。

3、建立快速反应的信息传输渠道。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对有意愿报考的优质学生登记信息,与其建立线上联系,随时交流。在复试调剂期间,招生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延长在岗时间,及时整理申请调剂的学生信息和简历,建立QQ、微信联络群,及时回应考生关注的问题,提供细致周到的咨询服务。

4、严格规范招生程序,杜绝违规操作。从初试试卷命制、批阅、复试到录取名单公示,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过程指导和监管,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

(一)学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的逐步延伸,基层党建工作力量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风学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此,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健全完善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在党委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通力配合,形成“四全”育人格局,提高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 加强导师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突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并把导师的育人效果作为遴选的必要条件。

3. 发挥党团组织在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灵活设置党员讨论小组,选用政治素质好、群众观念强、有奉献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组织协调和分析判断能力强的硕/博士或研究生导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

4. 拓展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融入课堂思政内涵,建构“大思政”课程育人体系,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素养,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科技竞赛和学术论坛等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深入开展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将研究生课程建设视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环节,并在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加强基础学位课、方向学位课和方向选修课的建设,结合导师团队的建设,学院在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完善课程和教师管理机制,明确各级责任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实施课程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教师培训和试讲制度,并完善高水平教师参与教学的机制,改进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

2. 建立健全配套的课程教学荣誉机制,统筹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等职责要求,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注重绩效的原则,推进教学工作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并提高高水平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教育教学研究、学术创新与实践突破,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细化研究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化教学导向。

3. 强化问题牵引的课程学习导向,建立健全导师团队授课制度,探索以课题研究需要为主导,统筹研究生培养目标、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学习的机制,并将学习计划执行情况纳入培养环节监控,强化课程学习实效。

4. 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督导,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督导,对相关教学文件进行检查,确保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同时组织开展任课教师满意度测评工作,及时掌握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此外还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内容,从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规矩意识和学科前沿技术等方面探索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

经过多年的积累,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实验场地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为174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较为齐全。学院现有各类书籍4000余册,总价值21万余元。此外,学院还设有理论物理实验室、环境材料实验室、材料制备与合成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和高性能计算平台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既是科研平台也是教学平台。2021年,我院成功获批建设“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总经费为90万元。2022年,我院有4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项目。

(四)导师队伍规模、层次及结构

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29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包括2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名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2名春城青年人才、2名春城青年拔尖人才。此外,本授权点还有8名正高级职称导师、8名副高级职称导师、13名中级职称导师。在学位方面,27名导师拥有博士学位。在年龄结构方面,19名导师年龄在30-39岁之间,6名导师年龄在40-49岁之间,4名导师年龄在50岁以上。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执行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把寓教于研、激励创新作为根本要求,把分类改革、机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主动适应需求,动态调整优化结构,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充分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方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教学各环节。加强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强化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培养方案瞄准本学科最新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学科基础性、学术前沿性、实践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点。

学院成立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负责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总体安排;副组长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各二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教授等,负责完成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培养方案初步制定后交由校外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再次修改完善。2021级硕士研究生执行的是2020年3月份修改过后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规定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和方向学位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和补修课;其他培养环节也是必修环节,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研究生应修32-35学分。课程设置注重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学科知识面,合理分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强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性、层次性。在执行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坚持总量适度控制、进出有序的动态调整原则,对内容较为陈旧、层次偏低、连续3年无人选修或选修人数极少的专业课程予以停开;同时补充内容新、师资素质高和面向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

学院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行严格的论文开题答辩审核、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逐步建立分流淘汰机制。

(六)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

学院硕士生导师每年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积极鼓励研究生尽早加入课题组,以开展前沿研究工作。本学院在人工微结构材料、天体物理、材料计算与模拟、新能源器件等方向具有独特的培养优势。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学院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申报科研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本学年学院有13位研究生成功申报了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成绩显著。同时,学院还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科院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实施联合指导研究生,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中,研究生们表现出色,共有10人发表了SCI收录文章。

(七)研究生学术训练或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

根据学院规定,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此外,研究生还需参加一定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在学期间应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4次,并至少作学术报告1次。在完成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后,研究生需填写《昆明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由导师进行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此外,课题组将定期开展组会交流,研究生导师也将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八)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提升文化层次,为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将以学术为核心,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我们将积极搭建学术创新的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丰富文化育人的载体。通过开展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创新论坛等活动,把前沿的科技带进校园,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促进学科间的交流,营造思想碰撞,让学生感受到专家、学者的科学思想、造诣和人格魅力。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学术方面的优势,发挥优秀研究生文化素养的良好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层次。另一方面,我们将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相关课程和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风气。整合各种科研优势,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积极开展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学术道德系列实践活动,让研究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追求卓越、加强自律,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课题组和导师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课题组为纽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团结一致,树立共同的理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文化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更好的发挥导师在人文素养、道德品格、学识学风上的垂范作用,营造平等、轻松、融洽的心理氛围,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自由的情境中自觉发展个性,提升人文素质,构建完善人格。

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措施及成效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具体而言,存在外部保障机制不全、内部保障作用不强以及内外沟通互动不够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正在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准确定位学术学位,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并重视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学院及时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一项根本制度,它的建立使学生拥有了表达教学意愿的常规渠道,有助于学院树立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为了实现实质意义的学生评教,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评教观,构建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并努力改进学生评教制度,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此外,我们应实施不定期的评教制度,并及时反馈结果,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导师队伍建设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至关重要。为此,学院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考核办法,精选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且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此外,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导师进行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做学术报告,选派年轻导师到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深造。我们还聘请南京大学二级教授金国钧全日制在校工作,全程参加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不断提高导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性发展,我们重视学生的培养过程管理和课程建设。在教学中体现科研,在科研中融入教学。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创新环境,我们注重培养过程管理和课程建设。学院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场地和完善的设施,添置英文版科教参考资料。同时,我们提供更便捷的资料收集渠道,开设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建立了智慧教室、研究生阅览室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日常管理中,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我们会给予适当奖励。为此,我们制定了合理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制度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依据研究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考核评定,奖励在各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同时注重奖励工作积极认真、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工作成效突出的研究生干部。

(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情况(指导、选题、开题及开题准备)

学院已制定详细的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细则,以确保各环节的顺利进行。14名2019级硕士研究生已顺利完成学业,2020级和2021级硕士研究生已完成开题工作,2022级全部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始进行学术研究。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

学校和学院已建立起健全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旨在确保研究生评奖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该体系涵盖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多种奖项。为进一步提高奖学金的覆盖面和奖励力度,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办法。

(四)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情况

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早日加入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目前已有近30篇SCI收录文章以学院研究生的名义发表,近40项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类项目成功申报,同时研究生们也积极参加校内的志愿者活动。

(五)研究生获奖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

本学年,学院有1人被评为昆明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2人获得昆明学院一等学业奖学金,1人获得昆明学院三等学业奖学金。这些奖项和荣誉充分展示了学院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六、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自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学院组织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数次校内举办的学术报告,以下是具体的举办情况:

2021年10月15日,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波应邀到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了题为“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Parisi与20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学术报告。

2022年4月22日至24日,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了“云南省物理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云南省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约90人参加。物科学院的领导、十余位教师和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2年5月31日,物科学院的张欣博士在学院作了题为“飞秒激光加工中晶面对加工的影响研究”的学术讲座。学院的部分教师及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

2022年6月10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邱春印教授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为物科学院的师生作了题为“声子晶体中的拓扑物态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物科学院的杨海教授主持,教师及硕士研究生在学院会议室参加了本次报告活动。

2022年8月6日,物科学院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的陆九阳、黄学勤、邓伟胤三位教授进行线上授课。物科学院的全体硕士研究生集中在教室听课。本次授课聚焦于声学拓扑新物态,三位教授分别以弹性波场拓扑物态调控、声学拓扑半金属、双层声子晶体拓扑物态为专题,讲授了声学拓扑新物态的基础与前沿。

2022年8月16日,物科学院邀请了武汉大学的肖孟教授作了题为“利用光子晶体平板塑形光传播”的线上学术报告。

每场学术报告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都积极参与,会场展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全体师生都积极与主讲人进行互动,反响热烈。学生们从中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物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及如何才能做好学术报告,而且从知名专家学者那里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

七、存在问题分析

1. 招生生源质量欠佳。大部分学生为调剂考生,主要来自普通地方高校,其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学院研究生办学历史较短,知名度有限,难以吸引高水平学生前来就读。在招生过程中,许多考生表达了对学院的关注和报考意向,但最终大部分考生选择了历史积淀更深的大学。此外,云南省内高校学生对学院的认可度还不够,学院自己培养的本科生第一志愿报名的积极性也不高。另一方面,招生宣传在省外高校,尤其是贵州、广西、四川等周边地区的宣传还不到位。昆明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对省外考生具有吸引力,但这一优势尚未被充分利用。从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报名的情况来看,第一志愿报名人数大幅增加,包括本院考生和省外考生。考生跨专业学习现象也比较普遍,但物理学科对专业基础有较高要求,跨专业学习的考生往往面临学习专业课的困难。

2. 导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以年轻的博士讲师为主,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导师较少。由于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相关待遇与沿海高校有较大差距,因此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较小。能聘到的往往是刚毕业不久的博士,这些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其学术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较大。

3. 科研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学院可利用的科研平台建设场地有限,部分设备存在老化现象,维护成本较高。导师的科研经费也比较有限,实验室搭建进展缓慢,不利于学院后续扩大招生规模并提升招生质量。

4. 培养方案仍需经过实践检验,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2019年制定的第一版培养方案经过多方论证,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课程的设置还需要更加合理,质量保障体系仍需健全。

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 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知名度,通过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并始终不懈地追求办学质量的卓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实验设备情况等综合实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优秀生源。继续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研究生第一志愿的报考率,改善调剂考生生源质量,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宣传自己、扩大影响,以便吸纳更多优秀的生源。此外,我们将探索出台优惠政策,如报销参加复试和报到的路费、鼓励导师适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补贴、提供各种勤工俭学机会等。

2. 推进职称评聘改革,保障人才引进力度。我们将实行职称评聘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优胜劣汰”的要求,科学设岗,每四年考核一次,由学院对55岁以下教职工进行考核聘任,推行聘约管理,真正解决“能上能下”问题。同时,我们将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岗、科研岗和教学科研岗。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按照一人一策的方式,注重柔性引进和全职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我们将提高引进待遇(20-60万),以增强人才引进的“虹吸效应”。

3.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科研基本建设。我们将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丰富实验、教学硬件资源,积极开展省级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项目申报工作,建设支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平台。同时,我们将做好前期论证工作,选择重点突破;开拓思路,合理设置,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方向,创办有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切实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此外,我们将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满足研究生学习需要的专用学习室、图书资料、数字化资源等,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 落实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将完善教师教学奖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立项研究,至少完成1项教学改革课题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中、青年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团队,编写符合自身办学层次、学科领域和服务面向的特色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等;继续加强试题库建设尽快建设符合教学要求的质量高、实用性强的物理学科试题库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承担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对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科研立项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纳入各类评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