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报告(2020-2021学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11-01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物理学科建立于1978年,近几年发展较快。2016年,物理学科入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同类高校排名第一);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于2019年顺利完成了首届招生工作;2021年,入选云南省物理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培育点,同年“人工微结构材料硕士生导师团队”获批立项建设(省级)。

现有研究生导师26人(含外聘1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69人。2021年有四位导师获评学校“师德师范”优秀导师称号,导师团队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本支助项目5项,“春城计划”春城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 项,新引进优秀博士2人;学生新获教育厅项目13项,获国家奖学金1人、省政府奖学金2人、学校先进个人25人。

2018年,“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材料科技创新团队”顺利通过验收;2020年“杨海创新工作室”获批成为“云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2020年“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另外,物理学专业在近三年云南省本科综合评价中评级均为C(排名第三),201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团队及平台建设、物理学专业的良好发展为物理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物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人工微结构、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新能源材料、光学材料、统计物理、天体物理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总体表现为:

1.人工微结构材料、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研究方向属物理、材料、化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与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

2.在具有微纳结构的材料与器件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可分别实现物控声波等功能;

3.高性能计算平台为理论计算提供支持,为人工微结构材料、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研究、天体物理中的理论模拟和数据处理等提供可靠的数据。

物理一级学科下设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三个专业方向。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微结构材料中光、声传输和相互作用新规律、宇称和时间对称破缺的人工带隙材料中光和声的非对易传输问题、新能源器件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储能特性研究等。特色与优势在于:

1.通过两种不同谷界面态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展示谷界面态的声波分束和聚合现象,而且在实验中验证了谷界面态的多通道传输;

2.通过刻蚀的方法制备了三维硅空气电池阳极,其放电时间比平面硅片阳极显著增长;

3.制备的锗空气电池可实现连续放电2个月。

理论物理研究领域包括理论模拟人工微结构材料带隙、有机太阳薄膜材料的光电性质、人工微结构材料的量子输运、拓扑相变、天体物理中的流体动力学、多波段辐射及数据处理、经典和量子系统中拓扑的表征与调控。特色与优势在于:

1.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使得实验成本降低。通过计算,为人工微结构、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提供优化参数;

2.结合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开展数据处理和理论模拟;

3.利用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活性物质在合作效应中的拓扑不变量,以及其输运过程中的遍历性破缺问题;研究不同能带类型的拓扑半金属在热场、电磁场下的反常响应以及高维非 Hermite 系统的体边对应与拓扑相变。

光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光电材料的电子结构、光电磁性质;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的光电能谱;柔性η-CuPc纳米柱阵列有机薄膜太阳电池的光伏特性等。特色与优势在于:

1.突破了太阳能电池材料微观结构控制技术难点;

2.制备的铜酞菁染料太阳能电池具有高导电率、大界面面积;

3.发现铜酞菁染料纳米线结构是一种新的eta-CuPc相,由此调整了反铁磁耦合和增强光吸收谱。

(二)学科建设的成效

2016年,物理学科入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同类高校排名第一);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于2019年顺利完成了首届招生工作;2018年,“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材料科技创新团队”顺利通过验收;2020年“杨海创新工作室”获批成为“云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同年“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21年入选云南省物理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培育点,同年“人工微结构材料硕士生导师团队”获批立项建设(省级)。另有《高等光学》《群论》《计算物理》等研究生课程获批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

近年来学院不断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硕士生导师26人(含外聘13人)。学院现有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委联系专家1人,云南省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云南省人才计划项目-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人才1人,“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

物科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获各级各类项目立项105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0项,市厅级项目14项,南京大学国家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7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1项,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类科学研究基金项目47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PCI)论文140余篇,专利10余项。学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仪器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平台,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1740余万元。现有各类书籍4000余册,合计21万余元。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近几年导师团队承办了两期乡村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物理学科的培训任务,集中培训学员20余人,分别来自安宁、文山、楚雄、德宏等地。通过送教下乡,指导乡村教师100余人,为贫困乡村“扶智”队伍建设添砖加瓦。学院重视学术交流,2020年主办“云南省物理学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暨量子物理和统计物理学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等应邀参加研讨会,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世波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学院也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宣传学科新发展。组成以金国钧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以现场报告或视频报告的形式先后六次为高校师生做主题为“可畏的石墨烯”、“多视角下的凝聚态物理学”、“纳米-科学的前沿和技术的宠儿”、“漫谈大学生活和物理学的成就”、“从石墨烯到二维拓扑态”的报告,向广大师生宣传物理学科相关领域研究新发展。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

(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2020-2021学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招收第二届硕士研究生(2020级)共28人,其中1人是本校第一志愿考入,其余皆为调剂考生。生源来自国内14个省和直辖市,说明我院已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其中以山东(6人)、河北(4人)、山西(3人)为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物科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生源地分布

 

(二)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物科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总计28人,其中凝聚态物理专业13人、光学专业9人、理论物理专业6人;男生10人,占35.7%,女生18人,占64.3%;出生年份主要为1996年和1997年,具体如图2所示:

图2.物科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出生年份分布。

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于普通地方高校,其中以大学命名的学校有6所,占21.4%,说明考生认可度有所提高。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以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为主,兼具材料、化学、电子类专业,符合现在学科间相互交融的趋势,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图3.物科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举措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以适度增加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推动学科建设更上台阶”为目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1.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组建高质量研究生招生宣传队伍。学院组建由党总支书记、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研究生秘书、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招生宣传队伍,具有规模大、人员来源广泛的特点。学院招生精准定位,学院领导分别带队赴云南地州高校宣传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同时,学院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从学生视角对学校、学院的政策、校园学习生活经历等进一步分享,使宣传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学院从考生角度出发,寻找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整合宣传材料,有效展示学院的亮点、特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制作纸质宣传册、录制宣传视频、制作微信推送、宣传PPT、更新学院网站招生信息等方式,将图文影音资料融为一体,全方位呈现给招生对象。

2.挖掘本院优质生源。院内生源是学院招生工作的重点,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秘书、教学秘书等将学校、学院的研究生政策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谈话中,为其留院读研打下思想基础。针对大三学生举办研究生招生宣讲会,分别从学校、学院概况、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生奖助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详细介绍学院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坚定同学们报考本院研究生的信心。

3.建立快速反应的信息传输渠道。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对有意愿报考的优质学生登记信息,与其建立线上联系,随时交流。在复试调剂期间,招生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延长在岗时间,及时整理申请调剂的学生信息和简历,建立QQ、微信联络群,及时回应考生关注的问题,提供细致周到的咨询服务。

4.严格规范招生程序,杜绝违规操作。从初试试卷命制、批阅、复试到录取名单公示,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过程指导和监管,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不少于3000字)

(一)学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研究生党建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的逐步延伸,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力量,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风学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完善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在党总支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通力配合,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四全”育人格局,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不断强化导师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明晰导师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突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导师的育人效果作为遴选的必要条件,实施“一票否决”制度,不断强化导师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鼓励探索按照年级、专业方向或导师带领的学术团队等方式灵活设置党员讨论小组,这样有利于开展组织生活和增进凝聚力。选用政治素质好、群众观念强、富有奉献精神、勇于开拓创新、有较强组织协调和分析判断能力的硕/博士或研究生导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

4.努力拓展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等重要论述精神融入课堂,深挖课堂思政内涵,建构“大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素养,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积极引导研究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学术论坛等活动,培养研究生不畏艰苦的科学作风、求新探异的创新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促进科研创新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同步提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深入开展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筑牢研究生思想防线。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把课程建设作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环节抓牢。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基础学位课、方向学位课、方向选修课为重点,结合导师团队建设,大力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目前已有1个导师团队获批省级立项建设、3门课程获校级优质课程立项建设。学院着力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采取措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完善课程和教师管理相关制度机制。明确各级责任主体的责权利,统筹推进课程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和试讲制度,完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制度机制,改进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

2.建立健全配套的课程教学荣誉机制。统筹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等职责要求,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注重绩效,推进教学工作责、权、利有机统一,大力提升高水平教师参与教学积极性。鼓励教育教学研究、学术创新与实践突破,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细化研究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化教学导向。

3.强化问题牵引的课程学习导向。建立健全导师团队授课制度,探索以课题研究需要为主导,统筹研究生培养目标、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有针对性开展课程学习的制度机制,将学习计划执行情况纳入培养环节监控,强化课程学习实效。

4.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督导,对相关教学文件进行检查,确保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组织开展任课教师满意度测评工作,及时掌握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内容,从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规矩意识和学科前沿技术等方面探索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积淀, 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验室体系,实验场地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174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较为齐全。现有各类书籍4000余册,合计21万余元。设有理论物理实验室、环境材料实验室、材料制备与合成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和高性能计算平台实验室,属于科研与教学共用实验平台。2021年“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总经费90万。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1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总经费300多万元。

(四)导师队伍规模、层次及结构

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研究生导师26人,其中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云南省“千人计划”人才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4人、春城青年人才2人、春城青年拔尖人才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30-39岁16人,40-49岁6人,50岁以上4人。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执行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把寓教于研、激励创新作为根本要求,把分类改革、机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主动适应需求,动态调整优化结构,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充分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方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教学各环节。加强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强化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培养方案瞄准本学科最新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学科基础性、学术前沿性、实践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点。

学院成立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负责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总体安排;副组长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各二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教授等,负责完成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培养方案初步制定后交由校外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再次修改完善。2020级硕士研究生执行的是2020年3月份修改过后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规定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和方向学位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和补修课;其他培养环节也是必修环节,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研究生应修32-35学分。课程设置注重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学科知识面,合理分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强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性、层次性。在执行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坚持总量适度控制、进出有序的动态调整原则,对内容较为陈旧、层次偏低、连续3年无人选修或选修人数极少的专业课程予以停开;同时补充内容新、师资素质高和面向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

学院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行严格的论文开题答辩审核、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逐步建立分流淘汰机制。

(六)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

学院硕士生导师每年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鼓励研究生尽早加入课题组,开展前沿研究工作。学院在人工微结构材料、天体物理、材料计算与模拟、新能源器件等方向具有独特的培养优势。学院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申报科研项目,本学年学院有13位研究生成功申报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同时,学院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科院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研究,联合指导研究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十余项,5人发表了SCI收录文章。

(七)研究生学术训练或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

学院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规定至少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在学期间应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4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研究生在完成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后,填写《昆明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导师给予考核(合格与不合格)。课题组定期开展组会交流,研究生导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八)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升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层次,为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1.以学术为核心,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积极搭建学术创新的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丰富文化育人的载体。通过开展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创新论坛等活动,把前沿的科技带进校园,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促进学科间的交流,营造思想碰撞,让学生感受到专家、学者的科学思想、造诣和人格魅力。同时,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学术方面的优势,发挥优秀研究生文化素养的良好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层次。另一方面,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相关课程和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风气。整合各种科研优势,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积极开展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学术道德系列实践活动,让研究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追求卓越、加强自律,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充分发挥课题组和导师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课题组为纽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团结一致,树立共同的理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文化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更好的发挥导师在人文素养、道德品格、学识学风上的垂范作用,营造平等、轻松、融洽的心理氛围,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自由的情境中自觉发展个性,提升人文素质,构建完善人格。

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措施及成效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还不尽完善,存在着外部保障机制不全,内部保障作用不强和内外沟通互动不够等问题。然而,我们正在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准确定位学术学位,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视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

学院及时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一项根本制度,它的建立使学生拥有了表达教学意愿的常规渠道,有助于学院树立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评教的实质意义,树立正确的学生评教观,构建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并努力改进学生评教制度,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定期的评教制度,及时的结果反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离不开导师队伍建设。学院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考核办法,精选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且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采取多种方式对导师进行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做学术报告,选派年轻导师到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深造。聘请南京大学二级教授金国钧全日制在校工作,全程参加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本学年导师获批国家基金项目和入选省、市级人才项目数突出,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导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创新环境,注重培养过程管理和课程建设。在教学中体现科研,在科研中融入教学。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坚持每周开组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引导学生积极申报研究课题,截止2021年8月累积有21名同学申报的云南省教育厅课题获批立项,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院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场地和完善的设施,添置英文版科教参考资料。提供更便捷的资料收集渠道,开设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建立了智慧教室、研究生阅览室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制定合理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制度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依据研究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考核评定,奖励在各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同时注重奖励工作积极认真、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工作成效突出的研究生干部。

(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情况(指导、选题、开题及开题准备)

学院已经制定了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细则,保障各环节的顺利进行。2019级硕士研究生已经全部完成了开题工作,2020级硕士研究生已经完成选题工作,2021级也已经全部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展学术研究。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

学校和学院建立起了健全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保证研究生评奖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现有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涵盖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制定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办法,提高奖学金覆盖面和奖励力度。

(四)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情况

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早日加入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目前学院研究生已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7篇,成功申报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类项目21项,并积极参加校内的志愿者活动。

(五)研究生获奖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

本学年学院有1人被评为云南省三好学生,1人被评为昆明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2人获得昆明学院一等学业奖学金,1人获得昆明学院三等学业奖学金。

六、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自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学院组织硕士研究生参加了3次校内举办的学术报告,具体举办情况如下:

2020年9月4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贾晗应邀到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了题为“基于超材料的新型声学传感器件设计”的学术报告。

2020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伍明应邀到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了题为“拓扑量子态”的学术报告。

2021年3月27日,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凝聚态物理学科点(重庆市重点学科)负责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熊祖洪教授应邀到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了题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磁场效应和微观机理的研究”的学术报告。

每场学术报告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都积极参加,报告会场展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全体师生都积极与主讲人进行互动,氛围活跃,反响热烈。学生受益匪浅,他们不仅了解到物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及如何才能做好学术报告,而且从知名专家学者那里感悟到科学研究的魅力。

七、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绝大部分为调剂考生,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普通地方高校,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都有待提高。一方面是由于学院研究生办学历史较短,知名度有限,难以吸引到高水平的学生前来就读。在招生过程中,很多考生都曾表示过关注和报考的意向,但最终大部分考生都会选择历史积淀更深厚的大学。云南省内高校的学生对学院的认可度还不够,学院自己培养的本科生第一志愿报名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对省外高校尤其是贵州、广西、四川等周边地区的宣传还不到位。昆明本身具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对省外考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这一点优势尚未被充分利用。考生跨专业学习现象也比较普遍,物理学科对于物理的专业基础有较高的要求,跨专业学习的考生往往存在学习专业课困难的情况。

2.导师队伍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以年轻的博士讲师为主,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的导师较少。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给予的相关待遇距离沿海高校也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较小,能聘到的往往是刚毕业不久的博士,这些年轻教师的成长还需要时间,学术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比较大。

3.科研平台的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学院可利用的科研平台建设的场地有限,部分设备存在老化现象,维护成本较高。导师的科研经费也比较有限,对于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实验室搭建进展比较缓慢,不利于学院后续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提升招生质量。

4.培养方案仍需经过实践检验,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2019年制定的第一版培养方案虽然经过多方论证,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课程的设置还需要更加合理,质量保障体系仍需健全。

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的提高,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实验设备情况等综合实力在更大范围内选择生源。继续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研究生第一志愿的报考率,改善调剂考生生源质量,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宣传自己、扩大影响,以广泛吸纳生源。探索出台优惠政策,如报销参加复试和报到的路费、鼓励导师适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补贴、提供各种勤工俭学机会等。

2.推进职称评聘改革,保障人才引进力度。实行职称评聘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优胜劣汰”的要求,科学设岗,每四年考核一次,由学院对55岁以下教职工进行考核聘任,推行聘约管理,真正解决“能上能下”问题。按照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岗、科研岗和教学科研岗。 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按照一人一策的方式,注重柔性引进和全职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提高引进待遇(20-60万),增强人才引进“虹吸效应”。

3.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科研基本建设。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丰富实验、教学硬件资源,积极开展省级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项目申报工作,建设支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平台。做好前期论证工作,选择重点突破;开拓思路,合理设置,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方向,创办有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切实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满足研究生学习需要的专用学习室、图书资料、数字化资源等,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落实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教师教学奖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立项研究,至少完成1项教学改革课题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中、青年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团队,编写符合自身办学层次、学科领域和服务面向的特色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等;继续加强试题库建设,尽快建设符合教学要求的质量高、实用性强的物理学科试题库,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教师承担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对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科研立项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纳入各类评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