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9-2020学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9-02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物理学科建立于1978年,经过四十余年的积淀,在人工微结构材料、计算物理、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近几年,物理学科发展较快。2016年,物理学被遴选入“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同类高校排名第一)。2018年,在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物理学专业评价结果为C,排名全省第三。2018年,物理学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于2019年顺利完成了首届招生工作,首届招生15人。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物理一级学科下设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三个二级学科。凝聚态物理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微结构材料中光、声传输和相互作用新规律;基于亚波长人工微结构的新型电磁和声材料与器件;宇称和时间对称破缺的人工带隙材料中光和声的非对易传输问题等。光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光电材料的电子结构、光电磁性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的光电能谱;柔性η-CuPc纳米柱阵列有机薄膜太阳电池的光伏特性等。理论物理研究领域包括理论模拟人工微结构材料带隙、有机太阳薄膜材料的光电性质;人工微结构材料的量子输运、拓扑相变等。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和人工微结构材料属凝聚态物理、光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与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有机光电子材料微观结构控制技术取得突破,通过设计具有特殊功能的亚波长人工微结构,达到物控声(光)波,声(光)波控物。高性能计算平台为理论计算提供支持,计算物理为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人工微结构材料的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二)学科建设的成效

2016年,物理学被遴选入“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同类高校排名第一);2018年,在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物理学专业评价结果为C,排名全省第三(云南大学物理专业为C+,云南师范大学为C2);2018年,物理学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于2019年顺利完成了首届招生工作;2019年,物理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获各级各类项目立项58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科学项目13项,市厅级项目8项,校级项目16项,云南省“万人计划”入选--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昆明市人才专项1项,南京大学国家人工微结构重点实验室资助开放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SCI、EI、IPCI)论文130余篇,专利10余项。

特聘南京大学金国钧教授(二级)为全职工作教授,聘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包括四川大学张红教授、清华大学李群庆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吴令安研究员、南京大学彭茹雯教授、中科院物理所曹则贤研究员等15位)为客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或系统指导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物理学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学院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云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与南京大学搭建本科生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

2013年5月,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约700万元,经过7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人工微结构材料实验室”平台。以“人工微结构材料实验室”平台部分仪器设备为基础,建成完善了“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

(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2018年物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增列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共15人。研究生全部为调剂考生,生源来自国内9个省份,如下图所示:云南省内仅1人,省外有14人;河南省有5人,浙江省有2人,其他省份皆为1人。所录取考生初试成绩平均比国家线高出20分。

(二)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总计15人,其中凝聚态物理专业7人,理论物理专业3人,光学专业5人;男生10人,女生5人。研究生的本科毕业学校以普通地方高校为主,有11人毕业专业为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等物理类专业,还有4人是跨专业学习,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举措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以适度增加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推动学科建设更上台阶”为目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1.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组建高质量研究生招生宣传队伍。学院组建由党总支书记、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研究生秘书、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招生宣传队伍,具有规模大、人员来源广泛的特点。学院招生精准定位,学院领导分别带队赴云南地州高校宣传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同时,学院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从学生视角对学校、学院的政策、校园学习生活经历等进一步分享,使宣传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学院从考生角度出发,寻找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整合宣传材料,有效展示学院的亮点、特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制作纸质宣传册、录制宣传视频、制作微信推送、宣传PPT、更新学院网站招生信息等方式,将图文影音资料融为一体,全方位呈现给招生对象。

2.挖掘本院优质生源。院内生源是学院招生工作的重点,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秘书、教学秘书等将学校、学院的研究生政策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谈话中,为其留院读研打下思想基础。针对大三学生举办研究生招生宣讲会,分别从学校、学院概况、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生奖助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详细介绍学院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坚定同学们报考本院研究生的信心。

3.建立快速反应的信息传输渠道。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对有意愿报考的优质学生登记信息,与其建立线上联系,随时交流。在复试调剂期间,招生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延长在岗时间,及时整理申请调剂的学生信息和简历,建立QQ、微信联络群,及时回应考生关注的问题,提供细致周到的咨询服务。

4.严格规范招生程序,杜绝违规操作。从初试试卷命制到录取名单公示,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过程指导和监管,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

(一)学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研究生党建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的逐步延伸,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力量,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风学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完善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在党总支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通力配合,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四全”育人格局,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不断强化导师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明晰导师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突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导师的育人效果作为遴选的必要条件,实施“一票否决”制度,不断强化导师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鼓励探索按照年级、专业方向或导师带领的学术团队等方式灵活设置党员讨论小组,这样有利于开展组织生活和增进凝聚力。选用政治素质好、群众观念强、富有奉献精神、勇于开拓创新、有较强组织协调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博士或研究生导师担任党支部书记。

4.努力拓展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研究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学术论坛等活动,培养研究生不畏艰苦的科学作风、求新探异的创新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促进科研创新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同步提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深入开展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筑牢研究生思想防线。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把课程建设作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环节抓牢。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基础学位课、方向学位课为重点,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大力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目前已有1个教学团队、3门课程获校级优质课程立项。学院着力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采取措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完善课程和教师管理相关制度机制。明确各级责任主体的责权利,统筹推进课程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和试讲制度,完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制度机制,改进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

2.建立健全配套的课程教学荣誉机制。统筹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等职责要求,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注重绩效,推进教学工作责、权、利有机统一,大力提升高水平教师参与教学积极性。鼓励教育教学研究、学术创新与实践突破,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细化研究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化教学导向。

3.强化问题牵引的课程学习导向。建立健全导师团队授课制度,探索以课题研究需要为主导,统筹研究生培养目标、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有针对性开展课程学习的制度机制,将学习计划执行情况纳入培养环节监控,强化课程学习失效。

4.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督导,对相关教学文件进行检查,确保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组织开展任课教师满意度测评工作,及时掌握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内容,从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规矩意识和学科前沿技术等方面探索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积淀, 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验室体系,实验场地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15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较为齐全。在平台建设方面,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约700万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人工微结构材料实验室”平台。以“人工微结构材料实验室”平台部分仪器设备为基础,建成完善了“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同时,学院积极与南京大学搭建本科生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2019年,学院硕士生导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项目2项,2人入选省、市级人才项目,经费总额近三百万元。

(四)导师队伍规模、层次及结构

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研究生导师25人,其中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预备人选1人、云南省“千人计划”人才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4人、春城青年人才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1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30-39岁15人,40-49岁6人,50岁及以上4人。具体如下图所示: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执行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把寓教于研、激励创新作为根本要求,把分类改革、机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主动适应需求,动态调整优化结构,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充分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方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教学各环节。加强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强化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培养方案瞄准本学科最新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学科基础性、学术前沿性、实践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点。

学院自2019年4月起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2019年9月开始执行。学院成立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负责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总体安排;副组长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各二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教授等,负责完成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培养方案初步制定后交由校外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再次修改完善。

培养方案规定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和方向学位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和补修课;其他培养环节也是必修环节,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研究生应修32-35学分。课程设置注重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学科知识面,合理分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强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性、层次性。在执行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坚持总量适度控制、进出有序的动态调整原则,对内容较为陈旧、层次偏低、连续3年无人选修或选修人数极少的专业课程予以停开;同时补充内容新、师资素质高和面向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

学院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行严格的论文开题答辩审核、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逐步建立分流淘汰机制。

(六)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

学院硕士生导师每年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鼓励研究生尽早加入课题组,开展前沿研究工作。学院在人工微结构材料、天体物理、材料计算与模拟、新能源器件等方向具有独特的培养优势。学院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申报科研项目,2019年学院有8位研究生成功申报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占学生总人数比例为53.3%。同时,学院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科院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研究,联合指导研究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十余项,4人参与发表SCI收录文章。

(七)研究生学术训练或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

学院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规定至少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在学期间应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4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研究生在完成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后,填写《昆明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导师给予考核(合格与不合格)。课题组定期开展组会交流,研究生导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八)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升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层次,为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1.以学术为核心,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积极搭建学术创新的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丰富文化育人的载体。通过开展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创新论坛等活动,把前沿的科技带进校园,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促进学科间的交流,营造思想碰撞,让学生感受到专家、学者的科学思想、造诣和人格魅力。同时,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学术方面的优势,发挥优秀研究生文化素养的良好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层次。另一方面,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相关课程和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风气。整合各种科研优势,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积极开展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学术道德系列实践活动,让研究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追求卓越、加强自律,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充分发挥课题组和导师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课题组为纽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团结一致,树立共同的理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文化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更好的发挥导师在人文素养、道德品格、学识学风上的垂范作用,营造平等、轻松、融洽的心理氛围,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自由的情境中自觉发展个性,提升人文素质,构建完善人格。

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措施及成效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还不尽完善,存在着外部保障机制不全,内部保障作用不强和内外沟通互动不够等问题。然而,我们正在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准确定位学术学位,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视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

学院及时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一项根本制度,它的建立使学生拥有了表达教学意愿的常规渠道,有助于学院树立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评教的实质意义,树立正确的学生评教观,构建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并努力改进学生评教制度,以利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定期的评教制度,及时的结果反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离不开导师的质量和导师队伍建设。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考核办法,精选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且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采取各种不同方式对导师进行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做学术报告,选派年轻导师到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深造。聘请南京大学二级教授金国钧全日制在校工作,全程参加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一学年来导师获批国家基金项目突出,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导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重视学生的质量与科研创新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注重培养过程管理和课程建设。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精挑细选所开设的课程,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兼顾层次性、结构性、系统性、前瞻性。努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教学中融入科研,在科研中融入教学。学生在开始学习各门课程的同时,导师就布置了基础的科研训练内容,开始参与实验过程。所有课题组坚持每周开组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指导学生在科研项目中逐步承担起一定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申报研究课题,有多名同学申报的课题获批立项,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场地和完善的设施,添置英文版科教参考资料。提供更便捷的资料收集渠道,开设科研和论文写作相关课程,拟建立智慧教室,研究生阅览室等,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注意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定合理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依据研究生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考核评定。奖励在思想道德、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同时注重奖励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组织协调能力强,积极参加各项文体学术科研活动,具有奉献精神,热心为同学服务,在同学中有较强的号召力,能起到骨干、示范、带头作用,任职期间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教师和广大研究生好评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工作突出的研究生干部。

(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情况(开题、指导、检测、论文评阅、答辩及抽检情况)

由于我院研究生办学历史尚短,还未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检测、评阅、答辩、抽检等环节。但学校和学院已经制定了相关管理细则,保障上述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

学校和学院建立起健全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保证研究生评奖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现有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涵盖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新生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制定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办法,提高奖学金覆盖面和奖励力度。

(四)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情况

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早日加入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目前学院研究生已以第二作者发表SCI或EI收录文章3篇,并积极参加校内的志愿者活动。

(五)学位论文评优获奖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

由于我院研究生办学历史尚短,尚未有学位论文参与评优获奖,学生尚未参加专业能力比赛。

六、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是我校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因此,对他们的培养被放在重要位置。而且学术交流这一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必不可少的主题。自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以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参加了6次校内举办的学术报告。不管是学校层面举办的学术报告,还是学院自己举办的学术报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都积极参加。但因为2020年的疫情,2020年上半年的学术报告举办受到影响,只有1次。其具体举办情况如下:

2019年9月25日上午10:00,在惟真楼1113举办的学术报告是南京大学马余强教授作“操控软物质:从结构、动力学到功能”学术讲座。学生认识了从生物与纳米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生命活性材料的非平衡统计物理以及复杂软物质的可控自组装机理等几个方面系统理解如何操控软物质,实现从结构、动力学到功能,动力学相互作用与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019年10月21日,在博雅楼1332,学生参加了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武威博士作的学术讲座---趣谈“负”能量。

2019年11月7日,在博识楼4102,学生参加了橡树岭实验室教授BenjaminP. Hay作的学术讲座。

2019年11月29日,在行政楼D区报告厅,学生参加了加布里埃尔•埃普利,David Sarphie作的题目为“Molecular scmiconductor for electronics and spintronics”的学术报告,加布里埃尔•埃普利,David Sarphie,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生物纳米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

2019年12月9日,在惟真楼1113室,学生参加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的郑波教授所作的题为“物理与人生”的学术讲座。郑波,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郑波教授2001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共发表国际SCI刊物论文120余篇,论文的被引用总数3000余篇次。

2020年7月29日,在惟真楼1113室,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导陈延彬应邀到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了题为“二元拓扑量子材料MXn单晶的生长与输运性质研究”的学术报告。

每个学术报告及讲座,物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都积极参加,而且,报告现场,能体会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全体师生都积极与主讲人进行互动,氛围活跃,反响热烈。学生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学到多领域的科研前言,而且还学会了交流方式方法,学到了怎样作科研学术报告。

七、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均为调剂考生,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普通地方高校,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都有待提高。一方面是由于学院研究生办学历史较短,知名度有限,难以吸引到高水平的学生前来就读。在招生过程中,很多考生都曾表示过关注和报考的意向,但最终大部分考生都会选择历史积淀更深厚的大学。云南省内高校的学生对学院的认可度还不够,学院自己培养的本科生第一志愿报名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对省外高校尤其是贵州、广西、四川等周边地区的宣传还不到位。昆明本身具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对省外考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这一点优势尚未被充分利用。考生跨专业学习现象也比较普遍,物理学科对于物理的专业基础有较高的要求,跨专业学习的考生往往存在学习专业课困难的情况。

2.导师队伍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以年轻的博士讲师为主,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的导师较少。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给予的相关待遇距离沿海高校也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较小,能聘到的往往是刚毕业不久的博士,这些年轻教师的成长还需要时间,不确定性也比较大。

3.科研平台的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学院可利用的科研平台建设的场地有限,导师的科研经费也比较有限,对于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实验室搭建进展比较缓慢,不利于学院后续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提升招生质量。

4.培养方案仍需经过实践检验,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2019年制定的培养方案虽然经过多方论证,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课程的设置还需要更加合理,质量保障体系仍需健全。

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的提高,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实验设备情况等综合实力在更大范围内选择生源。继续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研究生第一志愿的报考率,改善调剂考生生源质量,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宣传自己、扩大影响,以广泛吸纳生源。探索出台优惠政策,如报销参加复试和报到的路费、鼓励导师适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补贴、提供各种勤工俭学机会等。

2.推进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职称评聘改革,保障人才引进力度。实行职称评聘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优胜劣汰”的要求,科学设岗,每四年考核一次,由二级学院对55岁以下教职工进行考核聘任,推行聘约管理,真正解决“能上能下”问题。按照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岗、科研岗和教学科研岗。 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按照一人一策的方式,注重柔性引进和全职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提高引进待遇(20-60万),增强人才引进“虹吸效应”。

3.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科研基本建设。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丰富实验、教学硬件资源,积极开展省级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项目申报工作,建设支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平台。做好前期论证工作,选择重点突破;开拓思路,合理设置,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方向,创办有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切实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满足研究生学习需要的专用学习室、图书资料、数字化资源等,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落实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教师教学奖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立项研究,至少完成1项教学改革课题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中、青年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团队,编写符合自身办学层次、学科领域和服务面向的特色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等;继续加强试题库建设,尽快建设符合教学要求的质量高、实用性强的物理学专业主干基础课配套的试题库,以便真正实现教考分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教师承担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对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科研立项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纳入各类评审指标。